本站消息 : 南關社區大學

重要 媽廟信仰
人氣:77
nanguan - 學習成果 | 2024-01-20 | 人氣:77

臺南市歸仁村媽廟里,昔稱媽祖廟村,地名源於村內主祀天上聖母-媽祖的朝天宮,是典型的庄名沿廟名之地。一般提到庄內大姓,均為林、張兩姓,張姓聚居於庄南,林姓則聚居於庄北[1]。據在地耆老[2]所述,媽廟當時有四大姓,分別為:張姓、林姓(庄內稱大林)、蔡姓(據傳為張姓家族的馬夫)及另一個林姓(庄內稱小林,據傳聚居於原媽廟市場附近)。

 

媽廟朝天宮(攝於2023年11月04日)

 

是怎樣的因緣際會,根據廟內牆上的沿革與多數的調查紀錄,相傳明鄭時期,南潭有一郭姓航海商人外出經商,途中遇風雨、船隻擱淺,幸得媽祖庇佑而漂流至湄洲,順道恭請媽祖香火返台安座祭祀。[3]庄民有感媽祖恩澤,遂有建廟之議,約於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於現址建廟。[4]

 

長年在廟裡服務的秘書,又提供另一種建廟說法。據傳過港仔郭姓,在一條港(水道)看到有船在漂,船上有神明,拾起後簡單奉祀,之後才正式安座於朝天宮現址。此說法與林水雲於2014年訪談時任里長 張勇吉先生,聽其擔任主委的祖父談到的建廟傳說,有部分相似之處,節錄如下:

 

早期,南潭有一條「過港仔溪」,這條過港仔溪流入二層行溪。那時候郭光侯家有多艘船隻,做糖的貿易生意。有一次將木兩艘船隻之間卡住一塊木塊,使得船隻無法順利航行,想辦法將木片撥開後,行走一段又卡住了,只好將木頭撈起,一看,原來是一塊代表媽祖的木塊,大家想可能是要跟回來,就先暫奉在南潭。之後因為要建廟,請示媽祖,鑾轎就一路來到現址。[5]

 

無論是廟方記載、多數調查及耆老口述,朝天宮媽祖皆與「南潭郭姓」、「過港仔」有關。不同的是,媽祖的來源。就時任里長的口述與現任秘書的說法,皆表示是在溪流(或水道)上發現神尊或寫著媽祖尊稱的木板,從而拾起暫奉,遂而建廟。與廟方沿革及多數調查所載,至湄洲恭迎香火返台奉祀之說法不同。

 

乾隆年間,據當地耆老所言,原本坐東朝西的朝天宮,因許縣溪日漸由東向西改道,威脅當時居住在庄北的林姓一族的安全,村民建議將廟轉向,希望藉由媽祖的水神之威,遏止許縣溪改道導致的水患蔓延。[6]廟宇於咸豐十年(1860年)、光緒八年(1882年)進行修葺,廟內有一方於光緒十年(1884年)由全境眾子弟仝叩的「海國安瀾」匾,推測為庄民紀念重修竣工而立[7]

 

「海國安瀾」匾(攝於2023年11月04日)

 

日治時期,大正元年(1912年)董事張茂齡建議修繕。昭和十二年(1937年)起,臺灣總督府推行「皇民化運動」[8],為鼓勵臺灣人民信奉日本神道,於隔年(1938年)推行寺廟整理運動,以「寺廟諸佛升天」之名燒毀神像[9],以裁併地方寺廟、抑制傳統信仰。當時總督府將寺廟整理交由地方州郡自行推動,各地執行寺廟整理的情形差異極大,高雄州、新竹州及台南州執行最為嚴格,其中新豐郡的寺廟整理比率更達100%[10],即郡內所有寺廟全遭廢棄。位處新豐郡的朝天宮自然無法躲過「被整理」的命運,據當地耆老所述,當時有一位擔任保正的留日庄民,為順應政府的寺廟整理運動,燒毀廟裡所有的神像。另有傳說,媽祖神像久燒不化,還流下眼淚,最終只能挖地埋之[11]

 

戰後初期,民間信仰活動急速復甦,朝天宮亦於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重新興工建廟、新雕神像,民國四十九年(1960年)重新粉飾廟貌。現今我們所見的朝天宮,為民國七十一年(1982年)修建而成,並於民國一百零五年(2016年)重新修葺。

 

位居正殿的媽祖,頭戴象徵天后地位的九條琉冕聖母冠。前方神桌祀奉中壇元帥,千順將軍隨祀左右,神桌下則有虎爺公鎮守著。兩旁廂房的陪祀神明,虎邊為護佑土地的福德正神(土地公)。龍邊則非一般廟宇常見,護佑人丁興旺的註生娘娘,而是「興王公」。

 

朝天宮鎮殿媽祖(攝於2023年11月04日)

 

關於興王公的身分或由來,廟內相關人員(如:朝天宮主委[12]與秘書)皆不清楚神尊身分,僅表示有印象以來,廟裡即有此尊神明。過去曾有個別信徒定期參拜,於其誕辰[13]作戲祝賀,後來似乎因與廟方互動不甚愉快,便再也未見該位信徒出現,時至今日,興王公靜靜地與其他神尊,共享朝天宮的香火。

 

朝天宮興王公(攝於2023年11月04日)

 

當地耆老張正岡先生表示,興王公為其祖父的第二個兄弟,俗名張闊,生於清光緒丁丑年(光緒三年,1877年)七月二十五日亥時,卒於日本明治辛亥年(明治四十四年,1911年)六月二十二日酉時,享年35歲。

 

耆老張正岡先生手抄族譜(攝於2023年12月23日)

 

據傳張闊某天牽牛、拖犁至許縣溪東岸工作,回程時遇到溪水暴漲,不慎被洪流沖走。爾後某日庄民至廟內問神、求醫時,突然有起乩的現象,庄民請示降駕的神尊身分,問及是否為遭溪流沖走的張闊欲成神,應允後經庄內老大認定成神、塑像祀奉。只是為何探詢神尊身分時,特別問及「張闊」?耆老表示:或許是因為在那個年代,張闊是少數有接受過教育、識字的人。

 

朝天宮每年的重要活動有二,其一為媽祖誕辰,前日(農曆三月二十二日)作戲、設平安宴,正日(農曆三月二十三日)則會舉辦擔餅活動。另一重要活動為中壇元帥誕辰,不同於一般熟知的農曆九月初九,朝天宮的中壇元帥誕辰為農曆九月十四日,當日會進行巡營、犒將,前日也會作戲(人戲、布袋戲)、設宴慶賀。據主委的說法,以前媽祖生並無作戲慶賀,後來考量朝天宮主神為媽祖,遂擴大慶祝。

 

作為庄廟的朝天宮,信徒多為庄內居民,在非神明誕辰的一般週末,發現會有看似外地的信徒特來參拜。據管委會秘書所述,曾聽說過茄萣當地的漁民出海捕魚前至廟裡參拜,當次必定豐收,也曾迎請媽祖前去坐鎮。不同一般廟宇常見的進香活動,朝天宮並無至其他廟宇進香、過爐的習俗,交陪範圍也多為保西地區的廟宇,如:保西代天府、媽廟亭、大和殿、保聖宮、八甲代天府、西勢仔王爺壇、七甲武聖宮、大埔福德祠。

 

朝天宮有一編制36人的宋江陣,最早成立於清朝,為黃腳巾系統,原有三陣,但因時代變遷而沒落,最後結合原本林姓與張姓宋江陣成員重組,遂成現今編制,因主神為女性神祉,亦開放女性參練[14]。宋江陣通常只配合建醮,或南關線三大廟[15](尤其是保西代天府)有活動才會起團操練、出軍。朝天宮每三年舉辦一次巡社,範圍主要為媽廟里行政區,亦包含媽祖廟聚落西南邊、保西國小西邊的「王厝」。

 

王厝,顧名思義,此地為王姓聚居之處。當地耆老[16]表示,此地舊地名為剖竹王,另有一說,因昔時居民竹枝編織竹籃、斗笠營生而稱竹篾仔王[17]。據傳最早約十八、九戶,後發展成四個家族,庄內雖多為王姓,但並無類似宗親會的組織。

 

就現今的行政區域劃分來看,王厝雖同屬媽廟里,也在朝天宮三年一度的巡社範圍。然過去因與媽祖廟(媽廟村)分屬不同行政區,日治時期隸屬西勢仔(一保),加上許縣溪的阻隔,該地居民未參與朝天宮的廟務或活動。

 

當地有自己的聖母信仰(即媽祖),據耆老所述[18],傳說聖母託夢指示,庄民自雲林北港朝天宮迎請聖母分靈。原無固定祭祀場所,採輪祀方式,透過搏爐主決定聖母當年的落腳處,現由庄民王清敏先生於家族祖廟旁搭建一空間,暫為聖母的安座處,未來亦有建廟規劃,經聖母指示廟名訂為「朝祐宮」。雖已有固定祀點,但仍維持搏爐主的習俗,目前約六、七十戶參與,非強制,也無需繳交丁口錢,甚至連非王厝在地居民都可參與。

 

朝祐宮媽祖(攝於2023年12月03日)

 

朝祐宮玉旨(攝於2023年12月03日)

 

 

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、聖母聖誕前,聖母會回祖廟-北港朝天宮進香,在庄內也會進行一年一度的繞境及巡五營,聖母安座於四攆轎上,巡視祂所護佑的這個寧靜聚落,犒賞護守王厝四方的兵馬。昔時亦有辦平安宴,現已取消,僅作戲慶賀。或許因為本來採輪祀制度,無固定祀點,朝祐宮無交陪廟宇。

 

[1] 施添福(2002),臺灣地名辭書(卷七)臺南縣,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第437頁。

[2] 張正岡,民國二十七年生,大約六歲就讀朝天宮廟內的幼稚園,2023年12月23日訪談。

[3] 歸仁區公所(2018),媽廟朝天宮,2023.年12月22日取自https://gueiren.tainan.gov.tw/News_Con ... aspx?n=13967&s=204640

[4]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(2011),朝天宮,2023.年12月22日取自https://crgis.rchss.sinica.edu.tw/temp ... anCity/guiren/1128017-ZTG

[5] 林水雲(2015),台南市歸仁區廟宇傳說研究,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,未出版,頁91-92。

[6] 施添福(2002),臺灣地名辭書(卷七)臺南縣,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第437頁。

[7] 曾曉馨、曾絮敏(2009),南瀛古匾誌,台南縣政府,第508頁。

[8] 臺灣大百科全書(2009),皇民化運動,取自https://nrch.culture.tw/twpedia.aspx?id=3803

[9] 陳秀蓉(1998),日據時期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,歷史教育(3),頁148。

[10] 戚嘉林(2019),還原台灣──抹滅信仰 日毀台千餘座寺廟(三),取自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opinion/20191112000007-262107?chdtv

[11] 黃文博(1998),南瀛地名誌〈新豐區卷〉,臺南縣立文化中心,頁223。

[12] 張宏志,民國五十四年生,現任媽廟里里長、朝天宮主任委員,2023年11月04日訪談。

[13] 據七甲布袋戲戲團團長所述,興王公的誕辰在農曆二月十五日,曾見信徒於家中自行奉祀。2023年11月04日訪談。

[14] 保西代天府王醮暨遶境-媽廟朝天宮宋江陣1(無日期),文化部,2024年01月16日取自https://memory.culture.tw/Home/Detail? ... dexCode=Culture_Invisible

[15] 南關線三大廟:歸仁仁壽宮、保西代天府(大人廟)及關廟山西宮。

[16] 黃榮源,民國二十年生,曾祖父母從現歸仁機場附近遷居王厝,2023年12月03日訪談。

[17] 施添福(2002),臺灣地名辭書(卷七)臺南縣,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第438頁。

[18] 王清敏,民國三十七年生,王厝在地居民,2023年12月03日訪談。


課程:南關線大祕寶-田野調查工作坊 II

指導老師:張耘書

作者:桂偉鈞

 

網友個人意見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對於發言內容,由發表者自負責任。
發表者 樹狀展開